Redis应用学习(五)HyperLoglog

介绍

在开始这一节之前,我们先思考一个常见的业务问题:如果你负责开发维护一个大型的网站,有一天老板找产品经理要网站每个网页每天的 UV 数据,然后让你来开发这个统计模块,你会如何实现?

如果统计 PV 那非常好办,给每个网页一个独立的 Redis 计数器就可以了,这个计数器的 key 后缀加上当天的日期。这样来一个请求,incrby 一次,最终就可以统计出所有的 PV 数据。

但是 UV 不一样,它要去重,同一个用户一天之内的多次访问请求只能计数一次。这就要求每一个网页请求都需要带上用户的 ID,无论是登陆用户还是未登陆用户都需要一个唯一 ID 来标识。

你也许已经想到了一个简单的方案,那就是为每一个页面一个独立的 set 集合来存储所有当天访问过此页面的用户 ID。当一个请求过来时,我们使用 sadd 将用户 ID 塞进去就可以了。通过 scard 可以取出这个集合的大小,这个数字就是这个页面的 UV 数据。没错,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案。

但是,如果你的页面访问量非常大,比如一个爆款页面几千万的 UV,你需要一个很大的 set 集合来统计,这就非常浪费空间。如果这样的页面很多,那所需要的存储空间是惊人的。为这样一个去重功能就耗费这样多的存储空间,值得么?其实老板需要的数据又不需要太精确,105w 和 106w 这两个数字对于老板们来说并没有多大区别,So,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?

这就是本节要引入的一个解决方案,Redis 提供了 HyperLogLog 数据结构就是用来解决这种统计问题的。HyperLogLog 提供不精确的去重计数方案,虽然不精确但是也不是非常不精确,标准误差是 0.81%,这样的精确度已经可以满足上面的 UV 统计需求了。

HyperLogLog 数据结构是 Redis 的高级数据结构,它非常有用,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,使用过它的人非常少。

使用方法

HyperLoglog 提供了两个指令pfadd和pfcount,根据字面意思很好理解,一个是增加计数,一个是获取计数。pfadd用法和set集合的sadd是一样的,来一个用户ID,就将用户ID塞进去就是。pfcount和scard用法是一样的。直接获取计数值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127.0.0.1:6379> pfadd codehole user1
(integer) 1
127.0.0.1:6379> pfcount codehole
(integer) 1
127.0.0.1:6379> pfadd codehole user2
(integer) 1
127.0.0.1:6379> pfcount codehole
(integer) 2
127.0.0.1:6379> pfadd codehole user3
(integer) 1
127.0.0.1:6379> pfcount codehole
(integer) 3
127.0.0.1:6379> pfadd codehole user4
(integer) 1
127.0.0.1:6379> pfcount codehole
(integer) 4
127.0.0.1:6379> pfadd codehole user5
(integer) 1
127.0.0.1:6379> pfcount codehole
(integer) 5
127.0.0.1:6379> pfadd codehole user6
(integer) 1
127.0.0.1:6379> pfcount codehole
(integer) 6
127.0.0.1:6379> pfadd codehole user7 user8 user9 user10
(integer) 1
127.0.0.1:6379> pfcount codehole
(integer) 10

简单试了一下,发现还蛮精确的,一个没多也一个没少。接下来我们使用脚本,往里面灌更多的数据,看看它是否还可以继续精确下去,如果不能精确,差距有多大。人生苦短,我用 Python!Python 脚本走起来!😄
Python

1
2
3
4
5
6
7
8
9
import redis

client = redis.StrictRedis()
for i in range(1000):
client.pfadd("codehole", "user%d" % i)
total = client.pfcount("codehole")
if total != i+1:
print total, i+1
break

Java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public class PfTest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Jedis jedis = new Jedis();
for (int i = 0; i < 1000; i++) {
jedis.pfadd("codehole", "user" + i);
long total = jedis.pfcount("codehole");
if (total != i + 1) {
System.out.printf("%d %d\n", total, i + 1);
break;
}
}
jedis.close();
}
}

pfadd 这个pf是什么意思?

它是 HyperLogLog 这个数据结构的发明人 Philippe Flajolet 的首字母缩写,老师觉得他发型很酷,看起来是个佛系教授。

pfmerge 适合什么场合用?

HyperLogLog 除了上面的 pfadd 和 pfcount 之外,还提供了第三个指令 pfmerge,用于将多个 pf 计数值累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 pf 值。

比如在网站中我们有两个内容差不多的页面,运营说需要这两个页面的数据进行合并。其中页面的 UV 访问量也需要合并,那这个时候 pfmerge 就可以派上用场了。

注意事项

HyperLogLog 这个数据结构不是免费的,不是说使用这个数据结构要花钱,它需要占据一定 12k 的存储空间,所以它不适合统计单个用户相关的数据。如果你的用户上亿,可以算算,这个空间成本是非常惊人的。但是相比 set 存储方案,HyperLogLog 所使用的空间那真是可以使用千斤对比四两来形容了。

不过你也不必过于担心,因为 Redis 对 HyperLogLog 的存储进行了优化,在计数比较小时,它的存储空间采用稀疏矩阵存储,空间占用很小,仅仅在计数慢慢变大,稀疏矩阵占用空间渐渐超过了阈值时才会一次性转变成稠密矩阵,才会占用 12k 的空间。